说来有些惭愧,很多年来我一直对“抽象”和“规律”这两个概念感到困惑。 刚工作的时候,老大经常对我说,你把这段代码抽象出来,我就感觉有点困惑,啥是抽象。对于一个程序员来说,不明白抽象这俩字真是要命了,因为抽象是面向对象的核心思想之一。随着编程不断的深入,我也能比较深刻的理解到抽象这两个字的含义。 上学的时候,我也特别不理解,什么是历史规律。我记得当年看明朝那些事的时候,作者讲到朱元璋废除丞相制度 ...
说来有些惭愧,很多年来我一直对“抽象”和“规律”这两个概念感到困惑。 刚工作的时候,老大经常对我说,你把这段代码抽象出来,我就感觉有点困惑,啥是抽象。对于一个程序员来说,不明白抽象这俩字真是要命了,因为抽象是面向对象的核心思想之一。随着编程不断的深入,我也能比较深刻的理解到抽象这两个字的含义。 上学的时候,我也特别不理解,什么是历史规律。我记得当年看明朝那些事的时候,作者讲到朱元璋废除丞相制度 ...
好几年之前在油管上关注了一个学前端的温州妹子,当时她还是在加拿大工作,后来她回了上海工作,最近又重新关注到她,发现她已经回家创业了,而且做的有声有色。 我之前在手机公司上班的时候,有一个同事也是温州的,他是公司的创业元老,手里大把公司的期权,然而在当时公司看起来已经快要走出财务困境的时候,他也离职回家创业了。 我队友认识的一个温州妹子,她妈妈是很能折腾的一位女性,之前一直在从事移民相关的生意, ...
去年年中的时候 Kindle 已经没有办法再下载云端的图书,也没有办法再通过发邮件的方式去向 Kindle 发送图书。这就导致,如果想要往 Kindle 里同步书的话,就必须插上USB线去同步,这就很繁琐,而且有的时候把书拖到 Kindle的目录下,莫名其妙还是看不了... 正好去年我对苹果的阅读软件感兴趣,于是把阅读这件事放在了iPhone和 mac 上,苹果对图书同步做的确实还挺好的,电脑 ...
同时只做一件事。可能有的人是可以同时完成很多件事情,以及当对某件事情很熟练的时候,很多人也可以大概做到一心二用,但一心二用不是普适的做事方式,专心把手头的工作做好,可能有的时候看起来效率很低,但绝大多数时候,慢即是快。 先想后做。任何事都是两步创造,脑子里对要做的事情有一个大概的框架,想清楚怎么做之后,做起来的时候脑子里就不会陷入犹豫和内耗。这个想的过程可以通过写作的方式完成。 ...
最近和一些我认为的聪明人交流,再次印证了我之前的一个看法,那就是聪明的人都是有相同的特质的。 保持好奇心是一个,他们从来不自以为是,觉得自己啥都懂,而是当聊起自己不熟悉的领域时,他们会很耐心的倾听对方,遇到不太理解的地方,他们会提出自己的疑问,通常来说他们提问的点都是事情比较关键的节点,也就是他们似乎能一下子抓住这个事情的本质。 说是保持好奇心,其实也就是保持自己头脑开放,始终对新事物 ...
日历的升级不错,能在月视图下特别直观的看到某一天的日历事件内容了,之前是某天有事件的话,对应的月视图的日期只展示一个点标识当天是否有事件。对于日历用的比较多的用户来说这个改动非常棒。 macOS 上的 iPhone Mirroring 功能不错,基本上就是把 iPhone 平移到到了 macOS 上去了,特别适合在床上看电脑的时候,手机来了消息,还要起身拿手机这种生活场景,有了这个应用,直接 ...
移动互联网公司的工作层级大概是老板->产品经理->技术->测试 老板(和产品经理)想出一个大概的方向,产品经理将这个想法落地为具体的明确的需求,技术同学拿到需求文档开发,开发完成之后交付给测试同学,测试通过之后上线,没有通过的话就反馈给开发,开发同学继续搞定 BUG,直到达到上线标准。而后续的维护迭代主要也是产品同学基于当前产品的问题以及用户反馈进行改进。 在整个的环节里其实产品经理是 ...
工作(或者说职场)的本质就是用「劳动换取报酬」。这是最最核心的基石原则,其余的工作的意义,自我价值的实现,都是架在在劳动换取报酬这个原则上的,所以那些都是相对不稳固的。 中国现代社会企业不断的裁员把这一点体会的淋漓尽致,当没办法在这个公司工作的时候,那你在这个公司工作的意义是什么?你追求的所谓的工作意义真的有意义吗?我现在觉得工作的意义是一个结果,而不是一个目标,即当你把要做的工作做 ...
现在越来越习惯于通过写文档的方式来进行思考了。 比如修改Bug的时候,一边改bug一边记录改bug的思路,让自己的思路呈现在文档上,这个文档就像是一条通往结果的树干,我们的思路归拢沿着这个树干前行。 任何事情往前发展背后都有逻辑,这就是这个树干存在的原因。 把东西写下来其实就是把逻辑写在纸上,这样我们迷失的时候可以看文档找到我们来时的路,但如果只是在脑子里想的话、很多时候容易忘记事情的发展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