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几天看完了《卡片笔记写作法》这本薄薄的小书,书中的一些观点帮我认识到写作究竟是怎么一回事,一些观点加深了我本身已有的对记笔记的认知。这本书写到后面其实写的非常啰嗦了,但是前面部分看完还是有一些心得体会。
先聊聊为什么要读这本书?因为很长一段时间以来我对记笔记这件事儿又开始感到困惑「到底应该怎么整理自己的想法」,我以前整理想法就是通过在日记里写一些自己日常的思考,但是这些想法就会零散在日记里,很难形成关联,而且很多时候我写完也不会去看了,这些思考就丢失了,没有积累下来。而且开始写公众号之后总是觉得虽然自己有很多想法,但是好像要写的时候总是缺少素材,结合以上两个痛点,就开始思考有没有更好的记笔记的方式,能让我的想法积累起来成为宝贵的素材库供我写作的时候使用。于是就找来这本书看,我觉得这本书确实也提供了很多很好的思路。下面简单聊一聊。
这本书核心介绍的就是卢曼卡片盒笔记是怎么工作的,以及基于卡片盒笔记是如何写作的?
作者认为的写作流程大概是下面这样子的
- 阅读并在阅读的过程中记笔记。
- 相关联的笔记形成文章的草稿
- 将文章的草稿润色成一篇可以被发表的文章
写作的过程并不是按照预先制定的计划去进行的,而是需要通过广泛的阅读,确定文章的主题,然后自下而上的形成自己的观点,我们在阅读的时候做笔记拓展自己的思想库,丰富的思想储备支撑了我们的写作过程,所以写作是从下而上的发展,并不是来自自上到下的规划。作者的核心思想是积累很重要,而不是要写作的时候再抱佛脚,从零开始写作。所以记笔记是写作当中最核心的一环。
传统的记笔记方式并不是在阅读的时候直接把笔记写下来,而是在写作的时候才想起来记笔记,我现在其实就是这种记笔记的方式,这样很难受,因为如果阅读的时候不写点什么东西,那后续再回忆的时候通常是很难回忆起自己阅读过什么内容。写作也会变得非常困难,不写笔记反而是更浪费时间的一种做法。
如果说一篇文章其实是由笔记基础上构思而来的,如果之间笔记没有记好的话,那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好的笔记就没有好的文章,从这个角度来看,也说明做好笔记的重要性。
但是我们也并不是为了记笔记而记笔记,我们其实是为了更好的理解书中的内容,更好的思才去做笔记,这就引出了卢曼卡片笔记法。卢曼卡片笔记法区分三种不同的笔记,闪念笔记,永久笔记,项目笔记。
闪念笔记比较好理解,就是有的时候你脑子灵光乍现想出一个idea,需要被记录下来,但是通常这个 idea 会经不起时间的检验,可能过几天你就觉得这个 idea 很普通,最后被丢弃。也有可能想法被不断拓展为永久笔记。
项目笔记也比较好理解,比如现在我做的这种关于书籍的阅读相关的笔记,最终我把书中内容相关的笔记系统的输出之后,与这本书相关的很多笔记也会被丢弃了。
我自己理解的永久笔记是,真的是想的比较清楚的一些观点,或者基于一些事实的抽象,这些笔记要能经受住时间的考验,要不然怎么能叫永久笔记呢,有点类似于我们人生中的原则一样。长久的存在于我们的漫长的生活中。
永久笔记更具体的说,或者说它的衡量标准是,观点被明确的阐释出来,语言是被精心组织过的,是一个独立的观点。后续等到要写作的时候是可以被单独拿出来直接使用的。后续可以用笔记搭积木的方式形成一篇完整的文章。
所以卡片笔记盒内最终是要保留永久的笔记,尽管也会产生闪念笔记和永久笔记,后者是需要我们不断的维护我们自己的卡片盒子清理无用的卡片。
我们记录每条笔记的时候一定要用费曼技巧重新提炼一段话,笔记盒中的内容一定是自己的话,自己输出的想法,如果是直接摘抄的话,那就不是自己的,甚至自己也都没有要回顾这些笔记的欲望。还有一种理论解释是存入的越难,提取的越容易,当我们用自己的话往笔记系统输入的时候肯定需要动脑筋,这无形当中就增加了存入的成本,所以当我们提取或者再去看笔记的时候就会有更深刻的印象。
卡片盒笔记本质上是思维管理类系统,我们把我们的想法托管到一个外部的地方。卢曼卡片盒笔记一个重要的点在于所有的卡片之间是能进行相互关联的,就像想法在我们大脑中之间进行关联一样,这样做的好处是不同的想法之间能进行碰撞,会产生更好的想法,然后这些想法也不容易被遗忘,更容易内化为我们的知识。
记笔记使用卡片盒笔记并进行写作,这是个完整的工作流,我觉得自己是可以基于这个工作流来搭建自己创作流程的,这个工作流也可以理解为一个完整的输入输出系统。系统很重要,有的时候使用一个好工具的最大难度是如何把这个工具嵌入到我们到我们的工作流,或者说输入输出系统中去,如果不能很好的嵌入进去,好的工具用起来也是事倍功半,发挥不了最大的效率,所以我们不仅要不断的尝试使用更好的工具,还要不断改良我们的系统,让我们的系统能不断兼容更多好的工具发挥更大的作用。
另外一个注意的点是,作者对维基百科的组织形式和卢曼卡片盒笔记的最根本的区别总结的很到位,就是信息组织和思维工具的区别,我以前并没有搞清楚这两者的区别,这也是影响我理解卡片盒笔记法的一个很重要的误区。卡片盒笔记本质上并不是知识管理类系统,而是思维管理类系统。所以像flomo这种卡片笔记作为一个思维工具和印象笔记作为知识索引类系统并不冲突。我自己还是要从自己的笔记系统的出发点去考虑自己想要哪种类型的笔记系统,信息检索类的笔记系统,还是思维工具类的笔记系统?这两者我们通常是都需要的。
但是这本书有的地方写的并不好,就是并没有给出非常具体的一些示例,很多都很抽象,而且到第三章节的时候,很多内容都是翻来覆去的说,脱离了书的主旨。现在对卢曼卡片盒笔记法支持的比较好的电子软件就是 flomo,我也开始尝试重度使用这个软件,B 站上有很多 flomo 如何使用的视频,这里不再赘述了。这篇文章就是通过上面的写作法,边看边用 flomo 记笔记,最后把笔记整理了一下输出成文章的。这个流程确实输出的挺快,而且把自己想表达的都表达了(我也不奢望能 100%吸收书中的内容),我觉得是挺好的一个次实践。
这本书其实是帮我推开了一扇门,让我也更加理解写作这个过程究竟是怎么进行的,以及大牛是如何做笔记思考这件事。推荐有相关需求的人阅读一下这本书。
关注我的微信公众号,我在上面会分享我的日常所思所想。